5月14日召开的2020年春季工作会上实验室主任黄庆的工作报告很清晰地阐明了实验室“3+1”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柴院士、黄所和杨所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和殷切的希望。我受益良多,增强了信心。联系我们碳化硅先驱体及纤维团队工作,谈谈我自己的感想,抛砖引玉。
碳化硅先驱体及 SiC 纤维的工程化制备技术研发是发改委碳化硅科教平台的核心任务和实验室工程应用方向的重点之一。我们从基础原材料 PDMS 和先驱体合成、原丝准备、最终得到连续 SiC 纤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条路线周期长,研究内容不是热点,没有显示度。当初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没有上下游合作伙伴,基础原料和先驱体等都被别人控制和封锁了。现在看来这个自力更生的最笨的路也是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捷径。所以,感谢实验室和材料所的考核评价机制,当初没有急功近利地被否定掉。对工程应用研究的考核标准要不同于对基础研究工作的考核标准。工程应用是否做的好,要看是否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有实际应用、最终要看用户是否满意、是否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这个团队还比较弱,起点不高,但都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内生长的,有韧劲,敢啃硬骨头,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是实验室宝贵的资源。他们是年轻人,需要成长空间(职称晋级,不能仅以学历、论文和影响因子考核)、需要关心(提高收入和精神鼓励),我们要爱护他们。
碳化硅是工程应用研究,要解决应用问题,需要团队和实验室协同作战,就像黄庆比喻的大家要做龙舟桨手,人人要齐心协力。SiC纤维制备路线长、工艺节点多,每道工序承上启下,下游工序人员其实是上游的客户,要让客户满意,同时下游工序人员要为上游提供真实可靠和充分的反馈意见,上游能有的放矢地改进和完善,上下游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建立起高效的流程,因此团队文化建设尤其重要。要想尽一切办法建一个团结的团队、每个团队成员能为团队目标互相帮衬。年前的困难和不顺,以及新冠病毒疫情,对实验工作的冲击,对我们是个严峻的考验,结果也反映了这几年团队和实验室文化建设的成果雏形,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文化建设。“有高兴的事可做、能高兴地做事、出令人高兴的成果”是我们这个团队文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团队文化建设和团队管理,我们要多学习,要参加必要的培训,也请大家多分享你们带团队的成功经验。
碳化硅先驱体及纤维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在于先驱体和纤维能够商业化,用户能用、愿意用、我们产品能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在工艺和装备上都要做细致的工作,要做好安全管理,完善中试,尽快能让用户用到我们的先驱体,能有收益。目前我们 SiC 纤维制备的瓶颈是装备,定制的几台设备陆续到场安装调试,我们会克服困难,尽快发挥新设备作用,为包壳管复合材料研究奠定基础。
近期我们要着力推广液态超支化聚碳硅烷先驱体 LHBPCS,联系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的潜在客户,为他们提供样品使用考评。另外,开展 LHBPCS 的应用研究,尤其在 3D 打印陶瓷、耐高温粘结剂和涂层方面的应用,拓展 LHBPCS 的应用范围,推动先驱体的商业化。
几位青年研究员今年将陆续加入实验室,将充实研究工作。实验室规模越来越大,研究内容越来越多,实验室组织不是简单的混合,应该是融合,这需要实验室要发展利于青年人成长的文化。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我认为实验室方向很明确了,重要的是认真去落实,脚踏实地、齐心协力把事做好。天时地利人和,实验室一定会蒸蒸日上,不负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