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在今年5月14日召开了工作会议,包括海外即将引进的青年人才和外地科研团队等40余名员工都参加了会议,这也是实验室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在工作会议上,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柴之芳院士全面讲述了他对于疫情期间全球动态的判断与思考,对我国一些宏观政策进行了个人解读,非常深刻。黄政仁所长和杨桂林副所长应邀出席了实验室的工作会议,对我们实验室的工作进展和组织架构等方面都提出了中肯意见,这些建议都非常重要。在‘十三五’向‘十四五’转换的关键时间节点,实验室通过工作会议来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材料所是一只龙舟,我们实验室就是其中的一名桨手,桨手的作用就是需要跟着号子步调一致、目标一致、精气神一致,才能同舟共济,而且才能勇立潮头。是否能达到这个效果,是和桨手自身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桨手是否具有远见卓识,是否具有协作精神,是否敢于创新,是否能啃硬骨头,是否能担当,这些都是决定一只龙舟全速前行的基础条件。
我个人觉得这次实验室工作会议就是端午节前一位桨手的自我修养讨论课。课上学习了很多真知灼见,收获良多,我也简单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
柴之芳先生是我国H技术领域著名的科学家,而H技术与放射化学等学科一直是我国重大战略发展领域,体现了国家意志。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柴先生很多时候强调实验室的发展和学科设置一定要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区域规划和研究所的大局,不是埋头写一两篇文章,而是要听从召唤,有主线条。柴先生引用了基辛格博士最近说的两句话:‘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了’和‘美国不好,中国也不好’。这个历史判断决定了国家政策的走向,就是世界的全球化游戏规则即将改变,中国需要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寄希望国内科技的发展,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越来越重要。实验室的角色怎么体现?如何提高研发实力进入研究所的规划中?如何成果落地服务宁波和浙江等企业?如何凝练出学科特色申报省一级实验室甚至列为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内容?这是这个历史时期提出的新命题,需要我们实验室做很多的思考。冷静地分析下来,我们实验室虽然在近一两年取得了一些进展,如三元层状材料和碳化硅先驱体材料等方向,但是和国内外同行相比较仍然处于追踪的阶段,没有出现颠覆性或者不可取代性的核心材料和技术,我们在学术地位上还是‘乙方’心态为多,能够贴标签但不能够非我莫属,这种情况下安于现状就会一落千丈,很难形成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即便是承担了一些重要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也将会被逐步淘汰掉。因此,‘卡脖子’的滋味不仅仅是华为等企业体会到的,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应该有这样的发展压力,实验室在这个阶段也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的命运是否被竞争对手所决定(不是耸人听闻)。
科研工作每天面临的都是创新,而不是标准化的事务性工作。创新的能力如何,影响力如何,评价的标杆在哪里?这需要我们自己去确定合适的参照物,也就是‘灯塔’。对于应用型研究,灯塔在用户,用户满意了,就说明我们前进的方向没有错。对于前沿创新研究,灯塔在于国内外学术评价,或者说你是否能成为领域的评价人而不是被评价。当一个实验室创新能力足够强,势必在这两方面都能得到体现,但都需要经过艰苦卓绝的积累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有底蕴的实验室应该有创新的文化环境,这是最重要的软环境,短时间建立不起来,也不能从一个实验室移植到另一个实验室,需要我们每一位成员参与到其中去建设。这次工作会议上,我们希望提出建设‘先进H能材料与化学交叉创新研究中心’,重点突出H能材料和H能化学两个建设方向,进一步加强学科的交叉创新能力,争取在2025年之前涌现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柴先生考虑了很多关键指标来体现交叉创新成果的显示度,包括高水平研究论文及引用、重大科研项目承担、成果转移转化和领军人才的引培等等。任务很艰巨,但绝对不是堆砌数字,而是在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下自然产生的,实验室如何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全体成员共同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我们有一些计划,如青年托举人才计划、芳华青年科技奖励计划、实验室开放交流基金等等,都是逐步实施,希望对促进交叉创新的文化氛围有推动作用。我个人觉得,我们在一些逐步有一些起色的研究领域,比如MAX相和MXene结构设计与应用方向,需要更加开放地同国内外顶尖团队交叉合作,在合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对该领域贡献度。
黄政仁所长在实验室工作会议上提醒大家要注重科技奖励规划,这可能是我们很少考虑的内容。通过学习近几年国家科技奖励的申报内容可以看出,每一项奖励都是一个实验室或者一个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学科规划和成果积累逐步形成的。有的奖励内容刚开始时比较模糊,也比较小众,但是通过发展之后辐射效应越来越强,学科受益面也越来越广,所在实验室和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给我们很大的提示,就是优秀成果的产出走的是‘分散到聚焦然后再辐射’的三段论过程,最难的可能就是如何实现研究的‘分散到聚焦’。科研一个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重大突破一般都很难规划出来,但是确实又是可以凝练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实验室‘3+1’方向上加强成果的凝练,避免研究过于发散,这对于集中资源和人力开展攻关是有好处的。学科交叉的优势也就是多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而不是拼盘式研究,看起来热闹,结果不解决任何问题。所以,我们也要尽快对奖励规划有一个清晰认识,做一些准备,资源上有一些倾斜,项目申报上有一些侧重,人才引培上多一些布局,避免盲目粗放发展。
在具体的各项工作执行过程中,我们实验室党支部的工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党员同志的先锋意识也要加强。2019年党支部围绕实验室发展规划开展了多次专题讨论会,组织了碳化硅党小组、层状材料党小组和计算材料党小组等分方向进行论证,最后形成了初步的规划初稿。2020年党支部的工作将转向科研第一线,坚决执行科技规划的重点工作,凸显党员在实验室各项工作中模范带头作用,以学术为堡垒,重大科技攻关为战役前线,把党旗始终插在阵地的最前沿。
我们实验室又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如杨桂林副所长所说:发改委平台项目和柴之芳院士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是我们实验室建设过程两大历史机遇,非常难得。经过两年的筹建,实验室逐渐步入正轨,尤其是学科规划方面越来越明确,所有员工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相互追赶,也推崇合作,这都是很好的状态,非常难得。2020年上半年全世界疫情影响严重,实验室在这个时候召开春季工作会议也是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也是集中学习材料所的工作会议精神,认识实验室和个人的使命和担当,思索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我相信我们会在下半年做得更好,全实验室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年前安排的2020年工作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