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就“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主题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实验室指导各位研究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及撰写观后感,并将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研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公开课的理解及心得
防疫期间,有幸听到蒲慕明院士主题为“科研诚信和科研创新”的公开课,做下笔记及心得以警示、启示自己。
公开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科研诚信。当听到科研诚信是以科研伦理为大背景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在研一阶段就接受的《工程伦理》的教育培训。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以符合伦理为前提,尤其是科研,因为科研是为社会而服务的,所以应受社会过发展中所生的伦理制约。正如公开课中所讲,科研是一个社会诚信的风向标。有人说不知者无罪,但是真正失信了,只会被打上“失信”的标签,这就要求作为科研人员的我们,应深谙所有科研失信的套路与手段而尽一切可能而避之,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界的科研诚信。科研素养,体现在方方面面,如认真、创新等,但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是带着诚信去认真、去创新。不能为了创新而搪塞科研诚信,这样也是有悖人伦。
我又想到研一时一位老师对我们讲,作为理工科的学生应当严谨,说话滴而不漏。尤其是在学术上,但凡有结论都应该有真凭实据,不然称不上为结论,只能为议论或者是讨论。中学时代写议论文,简简单单几个名人事例与名言就作为论据,这不应该作为论证的态度。我们的科研诚信,讲求真凭实据,要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作为支撑,这与公开课中所说的“要认真做好记录”不谋而合。不应该为了达到我们想象的结论而去修改数据,那些所谓的“废数据”也应当成为我们诚信的支撑,而不应当成为图谋不轨的“傀儡”,这也是平时老师对我们的要求,要学会从“废数据”里发现问题。
除此之外,公开课中所述“忽悠”,夸大自己的成果的科研失信行为,也应当给我们敲响警钟。在一些时候,我们把科研论文当成一个故事,我们的故事要有趣,但是不应失真。这就跟我们唱歌一样,可以升级我们的声卡等硬件设施,但不应该为了效果而假唱。如果为了渲染而偷梁换柱,那将是本末倒置。
公开课“科研诚信”部分内容还有很多,涉及一个科研人员的一生各个阶段,作为学生,希望科研诚信在科研“启蒙”阶段就根深蒂固。
第二部分为科研创新。科研创新包括探索式创新与假说驱动式创新,但是不论哪一种创新,都应该建立在多看与多想。多看文章,多汲取经验,必然能使自己有所收获。我们的创新不是空想,必须是有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有新的想法。或许就是“站在前辈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也好比我们有了食材,才能想办法烹饪出我们想要的新味道。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看着别人的成果就跟风,没有加入自己的思考而一直停留在别人的框架里,这大概是科研里的“右派”。
这部分中我最中意的一句话就是“假说是给人推翻的,不是给人证实的”。这句话中深蕴哲学的道理,启示创新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里学到的部分知识,虽然大多已成形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公理,但是也都是在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否定与创新中被认知。而创新中包含的回顾式假说驱动创新模式也彷佛告诉我们,回头沉淀或许也能找到新的突破。
除此之外,公开课中提到的“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也是一门学问。我们不能将自己装在“套里”,只接受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的相关知识,正如蒲慕明院士所说,有时候对我们的启示或许来自一个毫不相关的领域。
近乎三个小时的公开课,收获还有许多,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近乎每个人都有一颗浮躁的心,希望此次公开课所想所感能够牢记于心!
(张霄,培养导师:黄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