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就“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主题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实验室指导各位研究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及撰写观后感,并将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研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慕明院士“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讲座学习观后感
蒲慕明院士在讲科研诚信的时候,首先明确指出了何为不诚信,即在提议和执行科研项目、报道或评审科研成果时存在伪造、不忠实和剽窃行为。其中,“不忠实”指的是操纵科研材料、仪器或实验程序,以及改变、省略数据或结果,使得科研结果不能准确地表达在科研记录里。这一行为也是我等在科研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也是最无意会犯下的错误。蒲慕明院士的一席话对我们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引导的作用。
实际上,除了能被明确界定的科研不端行为外,还存在各种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一种。蒲慕明举出了黄禹锡的例子。黄禹锡一向有浮夸倾向,但单位和同事也都予以容忍,毕竟,黄禹锡能通过浮夸的言辞获得大量资助,对其所在单位也有帮助。但到了最后,“忽悠”变成了彻底地欺瞒,从灰色地带走向了科研不端。这不仅反映了科研人员素质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科研管理机构的问题和科研单位的问题。
灰色地带的不端行为之所以广泛存在,蒲慕明院士认为灰色地带的问题通常很难被发现,科学家甚至是著名科学家,对灰色地带行为也有不同看法,有时他们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的灰色行为。而且,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单位未能对此类不端行为出台明确的规则指南。
后半部分蒲慕明院士主要讲述了创新性科研的本质和如何进行创新性科研。创新性科研的本质主要包括新颖性,重要性,连续性,独特性,及时性,完整性六个方面。寻找新现象,检测新假说,探究新的实验方式固然是一种创新,但重新观察已知现象,重新检测已有的著名假说也是一种创新。这些回顾式的研究有利于对自然界更客观的理解。就如何创新而言,蒲慕明院士提出了以下建议:
- 探索创新背后的历史(what?who?where?when?why?)
- 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 注意“似乎无关”领域的工作
- 培养论述科学的习惯和能力——锻炼逻辑整合能力,通过讨论发现创新
- 学习区别“已知”与“未知”
- 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作为青年研究生,我们必须要将科研诚信作为自己科研的“生命线”,让诚信成为科研人员攀爬科学高峰时的安全绳。努力探索创新,坚守科技诚信原则,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姚斌,培养导师:黄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