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我听了蒲慕明先生说的学术道德和科研创新视频很有启发,作为一位导师和科研人员也有一些真切的体会,接着实验室学习的机会和大家交流。
学术是一种职业,职业有职业的操守,学术因此也有独特的操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术成果的真实性问题。如果将学术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名片,希望自己的学术思想不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那么学术活动的准绳就必然超脱基本职业操守,还要更高才行。蒲慕明先生凡举的几种学术不端形式,包括造假、抄袭、主观误读等,其背后都有现实利益的驱动,才会使少部分科研人员铤而走险。科学的本质就在于质疑,这是区别于迷信等人类活动最本质的不同。如果一旦发生学术不端,你的成果不可能被掩盖,而是会被放大;你的学术声誉不是缺了一两页纸,而是分崩离析。因此,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最多的是一些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被揭出若干年前的学术不端而前功尽弃,看到更多的是正待金榜题名时却被爆出蓄意造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学术的底线就是诚实看待实验数据,不夸大,不掩盖,不轻视。
这里我想到一个题外话,就是如何看待科研实验中的所谓‘垃圾数据’。这么多年来每当新生入学,我都会说几件我认为重要的事情,除了实验室的安全操作之外就是如何对待每次实验的数据。我们开展研究是为了创新,但这个创新和创造不太一样。很多研究生开展应用型研究时都希望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举世瞩目的科研数据,但是大部分估计有99.9%的实验数据都是极其一般的数据。我希望研究生能够尊重自己的每一次实验数据,每一次实验操作,每一次测试表征,因为这些‘大数据’里面蕴藏了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只是你的学术‘眼力’暂时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像人类的眼睛能感受的电磁波谱长度只有几百纳米一样。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不是随意地丢弃‘垃圾数据’,而是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同导师讨论,同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交流,因为这样能扩大你的学术‘电磁波谱’,从而体会更多的科研之美。
所以交流和学术交叉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的特色。我们具有高分子、电化学、纤维、陶瓷、复合材料、涂层、仿真和计算模拟等学科方向,近几年还会有新的老师加入实验室,交叉学科的方向会更加丰富。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也是革命性技术突破的熔炉。蒲慕明先生提到一点青年人未来发展的方式我很赞同,就是一定要去不同领域的小组学习。但是究竟去什么样的小组,我也建议各位研究生或者刚开始学术之路的年轻人一定要选择专业性比较好的研究小组。做学术最有生命力的是专业性,而不是通识性。很多研究小组为了生存会放弃一定的专业性,涉猎很多方向,没有学术‘指纹’,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很难学到真功夫。有的小组却坚持做某一个方向,某一种材料,某一项技术,能同很多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开展研究,这样的课题组反而会获得极大的学术声誉。研究生和青年人选择科研小组会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如果决定走学术之路,那么需要认真考虑多和专业性强的导师学习研究。实际上,这一点也是我自身的一些体会,每每出去与国际同行交流,大家似乎不太清楚你发了多少篇论文或者拿了多大的科研项目,而是与你讨论某一两个特色工作,如何开展学术合作,因此也建立了同行间深厚的友谊。
蒲慕明先生的课程很长,前面是讲学术道德,结尾回到学术创新,本质上还是希望有一个澄清的学术风气。这个课程不仅对研究生有利,对于导师也非常有启发。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不是有了设备有了钱就能够创新,而是一个学术自由和独立的基本要求。没有创新,何来学术独立?没有真才实学,何来学术自由?自由王国人皆向往,但是违背了起码的学术道德,你的自由只有‘囹圄’大小了。
(实验室主任黄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