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就“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主题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实验室指导各位研究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及撰写观后感,并将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研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诚信与科研创新”讲座学习观后感
学术诚信是科研的基石,将会被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反复检验,学术诚信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FFP):伪造、不忠实、剽窃。
目前国内的主要问题有:
1、科研管理机构问题
(1)我国科研规范和不端行为的定义和惩戒条例基本完善;
(2)欠缺对承接条例执行的监管机制和明确责任主体(主管人)。
2、 科研人员本身的素养和学术共同体问题
(1)科研人员缺乏基本的诚信自律、对科研不端行为(尤其是灰色地带行为)的认知,科研院校没有基体的科研理论课程;
(2)科研人员回避自己的责任,没有认错的情怀,学生、导师互相推诿;
(3)学术共同体对不端行为的容忍,对问责对象的标准界定不清。
3、科研单位的问题
(1)举报的渠道不够,诚信事件处理过程中对举报人的保护不足;
(2)调差委员会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科研单位对学术不端的补救行为。
真正直接的科研失信行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处在中间的灰色地带,比如科研工作者不合适的数据操作或表述,只选择符合自己假说的实验结果,而忽略不符合自己假说的实验结果,不报道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对此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也有这种不良习惯,自己在做了大量试验后,往往不愿意去分析不符合自己的预期的实验结果,而把精力全部放在实验结果“较好”的实验上,而忽略了那些不好的实验结果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为了防止走进科研灰色地带,在实验数据的选择上需要有仔细的思考:
- 论文和报导中必须清晰的说明数据选择的理由和标准;
- 非预期的数据(不符合自己原有的假说)可能是更有意义的甚至极为重要的数据;
- 用双盲实验无法避免无意识的数据选择(数据不够);
- 不规范的数据选择和操作将误导科研方向,对科研造成长期的恶果;
- 报导不可靠的数据也许不是一件危险行为,但是重要性的结果最终将会被人重复检测。
科学交流能够创造合作机会,带来科研乐趣,通过别人的建议使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成熟,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但与此同时,科研灰色地带存在着剽窃行为、论文署名问题、科研成果评审的不端行为、科学交流和竞争等不端行为。比如通过交流、评审他人论文或科研项目,获取他人想法、实验方法、工作信息结果,抢先发表利用权势或其它手段获取他人成果将他人成果作为自己成果申请奖励,甚至自我剽窃,将已经发表过的工作二次发表。针对这种现象,科研工作者需要对别人工作成果有足够的尊重,对合作关系要有一个长远的视点,从而来避免灰色地带问题。
灰色地带的问题通常难发现,需要科学家们的不容忍态度以及科研单位的规范化管理,注重实验记录、仔细检查原始数据。总之,要做到科研诚信,科研工作者们需要有公开批评争辩的精神,有接受别人批评的胸怀,坚守科学评价的标准,不受非科学因素左右,有诚信的科学交流。
科研创新主要包含新颖性、重要性、连续性、完整性、独特性、及时性。创新有分为两种模式——探索是创新和假说式创新。探索式创新目标在于发现新现象,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直觉、想象力、灵感和经验;假说式创新目标在于检测一个假说,检测这个假说的目的是推翻它而不是证实它,也证实不了它,因为科研工作者不可能做完一个假说涵盖的所有实验。
而作为一个研究生,我们需要主动学习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真正的创新是比较难的问题,研究生要多练功夫、夯实基础,再做创新。要主动探索创新工作背后的历史,有选择的接受信息,注意前人是否已经取得突破,同时要多关注似乎无关的领域,培养论述科学的习惯与能力,学习区别已知与未知,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之,所有的科研工作都需者要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锻炼善于创新的能力,坚定诚信是创新的基石。
(史林坤,培养导师:周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