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国际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蒲慕明先生就“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主题进行了线上直播讲座;实验室指导各位研究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及撰写观后感,并将此作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们研究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蒲慕明院士“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讲座笔记
有幸在bilibili上,听到蒲慕明院士关于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的讲座。历时170min,蒲院士从科研诚信的内涵、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创新科研的本质和创新与诚信四个方面,做了深入的讲解。
科研创新的内涵:首先蒲院士指出了科学界公认的诚信规范(FFP):伪造(fabrication)、不忠实(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行为。接着从科研管理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三个方面阐述了科研不端行为所反应的科研体制与文化问题。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说,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基本的诚信自律、对科研不端行为(尤其是灰色地带行为)认识不清,学术共同体对不端行为的容忍、对问责对象的标准不清。
近年来,从不知知网为何物的“学霸”翟天临,到长江学者邓大才一稿多投、论文重复、抄袭,再到一图多用的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高庆蕾,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学术不端不仅对国内外同行产生误导,浪费科研人员的心血,而且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学术诚信是每一位从事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秉持着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做到诚信自律。
灰色地带的科研诚信:蒲院士从灰色地带的不忠实行为、灰色地带的剽窃行为、论文署名的不端行为、科研成果评审的不端行为和科研交流和竞争的不端行为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地,详细介绍了科研工作者身边的灰色地带不端行为。其中,不忠实和自我剽窃行为最应该值得我们博士生留意。在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导时,不合适的数据操作或表述、选择符合自己假说的数据、不报导与自己结论有冲突的结果、选择一种可获得有统计学意义的统计方法或不实、浮夸、蒙骗的方式报导自己的成果,常常是我们不经意间容易犯的错误。
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实验结果,采用规范的数据选择和操作,在论文和报导中要清晰地说明数据选择的理由和标准。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人员都应对自己的数据负责,准确、严谨地进行实验记录,同时对于实验室其他成员的不端行为,应及时制止。同时在科研交流中,我们要有接受别人批评的胸怀和公平批评争辩的精神,避免灰色地带行为的发生。
创新科研的本质:创新性科研的本质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新颖性、重要性(Science is the art of the soluble—Petter Medawar)、连续性、完整性、独特性、及时性。
科研创新的两种模式:探索式创新,目标在于发现新现象;
假说驱动式创新,又分为两种模式,前瞻式和回顾式。
前瞻式:寻找现象、检测新假说、高度竞争性,适用于该领域的科研新手;
回顾式:重新观察已知现象、重新检测已有的著名假说、竞争小;如,重复教科书中的重要假说。教科书中的假说代表了目前对自然界的理解,科研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修正这些理解。实验的结果可能是得到一个重要假说的新证据,或者得到反驳这个重要假说的证据,从而开启这个领域的新篇章。
创新与诚信:这部分主要从怎样学习创新和为什么要诚信两个方面两讲。
对于怎样学习创新,蒲院士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讲:
- 探索创新工作背后的历史:对于来访的科学家,我们可以问问他们:怎么会有这个想法,怎么会想到做这个实验。听听他们创新工作背后的历史。
- 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蒲院士指出信息超载是现代社会的危机,过多信息会对我们产生限制性和抑制性,“过度无选择性阅读有碍创新”。对于刚入门的研究者,选读自己领域内的好综述,不要读太多自己领域的论文,当有自己的结果时,再较广泛地查寻有关论文。
- 注意“似乎无关”领域的工作:由于各领域的不断细化和专业训练的局限性,我们要多听与自己领域似乎无关的报告、与非同行的研究者交谈,寻找自己专业外的工作机会,创新工作常来自跨领域概念和技术的应用。
- 培养论述科学的习惯和能力:叙述的过程是一个逻辑整合的过程,讨论常常能孕育出创新想法
- 学习区别“已知”与“未知”:科学不只是再探索未知,也是在修正“已知”,对于“已知”提出适当质疑和有效检测。好的综述对“已知”“未知”都有明确说明。
- 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蒲院士推荐以一个网站:http://webofstories.com/,里边有著名科学家的自述视频。
最后,蒲院士再次强调,诚信是科研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科研的目标是追求真理,而诚信是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从自我做起,进一步影响社会。
(高慕尧,培养导师:宋育杰)
|